站内搜索:
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学员动态 > 信息详情
陶艺新星邵亚平:传统美学中探寻现代陶艺的魅力  2012/1/20
 
 
紫砂壶是中国国粹经典,这一经典的出现和传承则是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制壶大师们呕心泣血的结晶。在当前陶艺界,有这样一位传奇新星,他谦逊的拒绝任何“大师”称号,但其风格独特的作品却在现代陶艺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留下浓墨重彩的笔画!他,就是陶艺新星邵亚平。
穿过深冬的寒意,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宜兴紫砂壶研究所见到了这位传奇新星,探寻其陶艺的魅力之源。
作品:经典藏遍四海
在邵亚平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他亲自制作的“松鼠葡萄壶”,壶上的葡萄藤从壶把引出直达壶盖,壶盖上趴着栩栩如生的小松鼠,葡萄叶脉络清晰有秩、松鼠眼睛的炯炯有神,作品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深厚的美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其实,在邵亚平的创作生涯里,这样的经典之作比比皆是,每一件面世都引发世人瞩目。
资料显示,截至目前,邵亚平先生的作品被海内外收藏近百件,遍及美国、法国、澳洲、日本、韩国。当然,作品被广为收藏的制壶师很多,但在和邵亚平先生同龄的制壶师中,有如此影响力的人却很少,大师的称号对他名至实归。但他本人却不这样认为。
“大师要靠作品说话。我和前辈们还差的很远,而且艺术之路永无止境,从来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要做的还很多!”邵亚平说。
在当前国内知名制壶大师中,35岁的邵亚平的确还很年轻,是什么支持他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又拥有如此沉稳的心态呢?对很多人来讲,这也许是一个谜。
成长:厚度决定高度
探寻邵亚平先生的成长之路,记者心中的疑惑迎刃而解。
邵亚平先生1977年出生在陶都宜兴,祖辈世代以陶为业,和很多陶艺世家子弟所走的叛逆之路不同,邵亚平并没有因为生活枯燥反感陶艺,而是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陶艺如痴如醉,并立下了终生的志向。
1995年,18岁的邵亚平如愿以偿的拜入中国现代著名陶艺大师顾治培先生门下,开始心无旁骛、如痴如醉的潜心学习壶艺创作及造型设计。为了掌握传统制壶技艺的精髓,他一遍遍翻阅前辈大师留下的制壶典籍,一次次对传统经典壶型反复临摹。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之后,他终于练就了成熟的全手工制作技艺。但这,对邵亚平而言,这并不是终极目标。
“仅仅仿照前人只能叫做复制,只有在创新中传承才是真正的传承。对我而言,制壶的终极意义是在传统美学中探寻现代陶艺的魅力,实现艺术上的完美。”邵亚平说。
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邵亚平在不断超越自我的同时厚积薄发不断超越经典,最终形成古朴醇厚、清逸隽秀、集传统魅力和现代时尚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所创作品多次刊登行业专业书刊并屡获大奖,引发海内外收藏家高度关注,成为世人瞩目的陶艺新星。
技巧:用泥至关重要
自古以来,凡是大师都有“绝技”,但邵亚平没有。
“制壶的技巧并不神秘,相关的资料世人皆知。所谓‘绝技’,其实就是内心感悟的外在体现,但这存乎一心,无从表述!如果不能达到相应境界而去刻意追求,只能是故弄玄虚!当然,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秘诀’,那么我觉得用泥很重要。”邵亚平认为。
资料显示,对紫砂壶而言,泥料决定着茶香,决定着是否能养出包浆。中国最好的紫砂泥料出自于宜兴黄龙山,但自从黄龙山封矿后,市面上绝大多数紫砂壶都用的是混合泥制作,也直接导致了紫砂壶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紫砂壶的品位。制作好的紫砂壶,首先是要用黄龙山原泥;其次,要合理使用泥种,无论是紫泥、青灰泥、绿泥,都要根据壶型需要选择。在同一泥种中,地质年代不同,成品壶的品质也不同;第三,泥的粗细有讲究。比如40-50码的紫砂容易制作,交接处的记印比好处理,而泥料在60-70码的时候交接处非常难处理,经验不足的人就没法做下去。”邵亚平对自己的心得侃侃而谈,毫不“藏私”。
对当前实际用混合泥而宣称纯正原泥制壶欺骗客户的现象,邵亚平表现出了艺术大师的修养。
“艺术容不了半分虚假,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有道德感的艺术家,用心做事,做好自己最重要。”邵亚平表示。
的确如此,邵亚平的成长之路也正是其观点的最好证明。我们相信,在探寻陶艺魅力的的道路上,邵亚平将会越走越远,不断超越自己的完美,成就新的传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