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人茶” 2012/7/8 |
泡茶,看似轻松,放茶置水、冲泡、倒出,几个连续动作就完成了。那么这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茶道果真如此“简单”吗?当然不是,不然怎会将壶器说成“老人茶器”呢?
“老人茶”一词是流行于台湾各界的对品茗的印象,原本富有文人气息的优雅品茗活动,却被“污名化”。从明清传世的文人品茶模式来看,这一族群的茶器、泡茶模式虽典雅精致,却很难做到雅俗共赏。而相对流行于民间的泡茶模式,像宜兴泡法、诏安泡法都具有仪式典范功能。为泡茶的不同方法命名虽是形式,却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功夫茶”指的是泡茶要有功夫才能泡出好茶,一语双关。比起不接触茶的人,以为用泥壶泡茶就是“老人茶”,是有段认知差距的。 因茶种不同,或是个人品味轻重互异,茶汤的滋味也会变化迥异:或是上扬飘送,或是沉潜聚韵。 同一泡茶,用同一把壶,注水急缓,出水快慢,都会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差异。或许这其间少许的变化只会在入口后,才能在品饮者味蕾间流泻出来,很难说清楚。中国人喜欢自成一家,缺乏统筹、记录、归纳、整理,自难凝聚公信力。 滋味在口中,感受在心中的抽象概念,于茶、于汤的滋味,很难快速聚焦。 对照西方红酒机制:酒厂设有严格品管和量控,加上公信力强的酒标和瓶装,以及全世界公认的年份标准,造就了酒价行情和年份品质的涨跌起落。 红酒机制的成功之处在于具有公信力,茶的品饮却是各说各话。我以酒的例子作镜:酒器的说服力。勃艮第酒强调香气,于是出现了杯口开敞的专用酒杯;波尔多酒利用酒杯内缩,来保住酒的韵道。 如此以酒养器的共生关系,使得红酒衍生的产业更加蓬勃了。反观茶器,除壶具的各种造型外,就材质又分朱泥壶、紫砂壶等,“百花齐放”,多是各据一方,各说自己的茶器最好。 最要不得的是用价钱作为衡量能否泡得好茶的标准。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喝茶杯器的重要性。例如,一人杯是多大最好?是200毫升,还是50毫升? 看似杂乱却各有主张的茶的世界里,其实还是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的,那就是:喜茶者的心田里,永远爱着茶! 酒与茶的不同境遇源于东西方文化特质的不同,红酒可以永续经营,叫出品牌,创出累积的文化资本;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却难说得清楚。叫“功夫茶”或是“老人茶”,都指同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社会认同感。我认为正名不正名不重要,嘻哈看待,重要的是泡茶不能马虎,得细心选水、择器,更得注意与茶对话。 因茶的学名与俗称有异,加上茶商的封号,使得茶的名称过于多样化,茶农也加入买卖,连商家都难以将茶准确分类。 我想,这种看似杂乱的现象,让喜欢茶叶的人产生了一种拨云见日的执著期待,从而,让喜茶者更爱茶! (节选自《我的第一本泡茶专书》) 稿件来源:译林出版社 |
【关闭窗口】 |
友情链接: 中国紫砂艺术网 中国紫砂网-紫砂门户网站
关键词:中华紫砂网 | 紫砂网